前言
一个国家一口气支付150亿美元,请另一个国家提供军事技术支持。
更让人意外的是,面对超级大国的外交压力和"选边站队"要求,这个国家却坚决拒绝与合作伙伴"割席断交"。
中沙之间的贸易有多顺利,美国就有多着急,可是美国只能瞪眼看着,谁让他们把沙特“推”给了中国呢?
作者-水
185亿美元被拒之门外
故事要从中东那片硝烟弥漫的土地说起。
上世纪八十年代,两伊战争的炮火就在沙特国门外燃起,伊朗导弹数次落在波斯湾沿线的沙特油田。
伊拉克萨达姆的野心让整个阿拉伯半岛惴惴不安,沙特王室清楚一个道理:石油虽能带来繁荣,却买不来安全。
面对咄咄逼人的安全威胁,沙特急需一种能镇得住场子的"大杀器"。
他们的想法很简单。
来点中程弹道导弹,不用核弹头,只要能覆盖周边,让那些蠢蠢欲动的邻居们动手前先掂量掂量。
沙特离以色列的直线距离大概有1285公里,在当时的技术水平下,一般的地对地战术导弹根本打不到,只有中程或者洲际弹道导弹才行。
他们敲响了第一扇门,也是他们最信任的一扇门——美国。
然而,美国人有一万个理由拒绝:中东的军事平衡不能打破,以色列的安全是我们的核心承诺,万一你沙特翅膀硬了不听话怎么办?
说白了,美国要的是一个听话的石油小弟,而不是一个拥有独立意志的地区强人。
这盆冷水,把利雅得的王爷们浇了个透心凉,他们第一次如此真切地领悟到一个道理:真正的安全感,从来不是别人给的。
走投无路的沙特,只能把希望寄托在中国身上。
可在此之前,中沙两国在军事贸易上几乎没有往来。
更别提是中程导弹这种敏感交易了,当时沙特方面其实已经做好了被中国拒绝的心理准备。
但谁也没想到,中国竟然真的敞开了大门。
而且直接拿出了当年解放军自己的主力装备——东风-3中程弹道导弹。
射程最高可达3500公里,甚至能携带核弹头,是货真价实的战略武器。
如果沙特能拥有它,那不光能直接威慑到以色列,真打起来甚至有能力完全摧毁以色列。
从1000万到1亿美元
接下来发生的事,堪称世界军售史上的名场面。
1987年的那个下午,当中方代表曹刚川在谈判桌前缓缓举起一根手指时,他绝对想不到这个简单的手势会改写中国军工史。
这位沙特亲王可是见过大世面的人,在他眼里,军事装备的价格从来不是问题,更何况东风3导弹的威力他已经亲眼见证过了。
既然这样,我方代表想都没想直接就和沙特亲王签署了订单,这个美丽的误会就是这样产生了!
看到爽快的沙特,后来我们还送了一枚,实际到货36枚。
这笔35亿美元的交易创下中国军售纪录——相当于当时中国外汇储备的1.5倍。
更令人咋舌的是后续合约:沙特追加150亿美元,邀请中国技术人员常驻30年,帮其维护导弹设备。
这场交易更让人惊讶的事还在后面。
中国卖的不只是导弹本身,更是一个全面的支持体系。
背后有一个神秘代号叫金轮工程的团队,它不光负责指导沙特建设导弹储存和发射基地,更输出了大量的中国技术人员和军事专家。
长期在沙特提供训练,维护和操作支持,这些年下来,沙特在这个项目上投入巨额资金。
在苏莱伊勒和朱费尔的漫天黄沙里,他们顶着能把人烤熟的烈日。
硬生生建起了两座包含地下发射井、超坚固指挥中心和全套后勤设施的现代化军事堡垒。
沙特人这次的回报,也到了令人感动的地步,地皮随便划,资金按月打。
给中方人员提供的后勤保障好到奢侈,但最关键的,是他们给了一样西方人永远也给不了的东西——信任。
整个工程,沙特方面几乎从不干涉技术细节。
他们甚至在基地里配上中文翻译,把操作手册和路标都写上中文,生怕中国专家用着不顺手。
这种模式的内核是:我卖的是商品和服务,不是控制权。
让萨达姆"闭嘴",让美国"头疼"
真正的考验,在1991年海湾战争时来临。
萨达姆的"飞毛腿"导弹铺天盖地而来,连沙特首都利雅得都未能幸免,一时间人心惶惶。
就在这个剑拔弩张的关头,沙特国家电视台突然中断了所有节目。
画面里,一枚巨大的东风-3导弹,在苏莱伊勒基地的发射架上缓缓竖起,点火的指令已经下达。
这并非一次实战发射。
而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战略展示,利雅得在用一种平静却无比强硬的方式,向全世界,尤其是向巴格达的萨达姆宣告。
别惹我,我这里有能打到你首都的东西,而且,用不用它,怎么用,我说了算。
这枚没有爆炸的导弹,比任何落到地上的炸弹都更具威力。
它精准地命中了萨达姆的狂妄,从那以后,尽管他嘴上依然强硬,但再也没有大规模的导弹敢越过沙特边境。
全世界都看懂了,沙特当年花的天价,买回来的就是在最危急时刻能保住自己的底牌。
这张牌的价值,不在于它能摧毁什么,而在于它能阻止什么。
中国的"东风快递",也因此一战成名。
国际买家们都明白了,中国卖的不仅是武器,更是一种"授人以渔"的合作模式,以及千金不换的信誉。
美国人当然气得直跺脚,又是抗议又是威胁,想方设法要调查。
可中国团队纪律严明,除了干活啥也不碰,合同条款滴水不漏。
华盛顿的拳头,就像打进了一团迷雾,根本找不到着力点。
他们只能眼睁睁地看着,自己的铁杆盟友,和一个东方大国,完成了一次史无前例的深度捆绑。
更戏剧性的是,原本美国撮合的中东"和解"进程,也因为这种信任关系而发生了微妙变化。
2023年,当美国正忙着撮合沙特和以色列的关系正常化时,这听起来是件大好事儿。
可这好事儿后面,却跟着个让沙特挺为难的条件。
美国要求沙特和中国保持距离,甚至最好能脱钩,但沙特面对这要求,硬是没松口。
改写国际合作的游戏规则
几十年前的那场交易,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。
激起的涟漪,至今仍在扩散,沙特得到的,远不止是几枚导弹,而是一种全新的战略思维。
原来世界上还有一种不附带任何政治条件的合作,可以只谈尊重与共赢。
如今,中国是沙特最大的原油买家,而沙特的"2030愿景",东方是其最重要的方向。
中国帮沙特建高铁、铺5G,合作研发更先进的导弹,甚至帮他们建立自己的军工体系。
更令人惊叹的是,2023年,在北京,沙特与昔日的宿敌伊朗握手言和。
这标志着中国在中东的影响力,已经从纯粹的生意,上升到了可以调停地缘纷争的层面。
根据伦敦国际战略研究所(IISS)发布的《全球军力平衡》报告。
沙特阿拉伯军费支出高达817亿美元,位列世界第五,而在这一巨额投入背后,中沙军事合作占据了重要地位。
2024年,中国成功促成沙特与伊朗复交一周年,地区格局发生深刻变化。
沙特对外军购策略也随之转向多元,东风系列导弹的持续升级,成为战略稳定的关键一环。
中巴军事合作升级,JF-17战机生产线实现技术转移,中埃军工合作项目启动,包括导弹技术和雷达系统。
这些案例证明中国军工"技术+服务"模式受到广泛认可,南南合作在军事技术领域的成功实践不断增加。
回头再看,那笔三十五亿美元的现金,支付的其实是两份账单:一份是导弹的,另一份,是新牌局的入场费。
结语
从185亿美元的数字背后,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次成功的军贸合作,更是两种不同合作理念的历史性碰撞。
在全球化深度调整的今天,平等互利、合作共赢的理念必将战胜零和博弈的陈旧思维。
面对日益复杂的国际形势,你认为什么样的合作模式最能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?
参考资料:观察者网 2014-04-30 沙特中国东风-3中程导弹30年来首次公开曝光凤凰网军事 2016-04-24 金轮工程首次公开,这是解放军第一海外基地
启盈配资-股票配资知识联系方式-正规的股票平台-配资炒股门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